首页 > 健康科普 > 中医科

肝经有哪些穴位

医生头像

余晓阳 主任医师中医学

三级甲等重庆市中医院

肝经的穴位包括大敦、行间、太冲、蠡沟、章门等,在进行肝经穴位相关保健或治疗时若有不适需及时就医并遵医嘱用药。
1、大敦:是肝经的起始穴位,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大敦穴可用于治疗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等病症,通过按摩或艾灸此穴位,能起到疏肝理气、调经止带等作用,有助于调节肝经气血。
2、行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行间穴是肝经荥穴,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头面五官病症,以及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等肝经病症,可清肝泻火、疏肝理气。
3、太冲: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太冲穴是肝经原穴,是调节肝经气血的关键穴位,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逆、小儿惊风等多种病症,有平肝潜阳、清肝利胆等功效。
4、蠡沟: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蠡沟穴可治疗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足胫疼痛等,能疏泄肝胆湿热、通调经络气血。
5、章门:位于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章门穴是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可治疗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等,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的作用,对调节肝经与脾经的气血运行有重要意义。
按摩或艾灸肝经穴位时,应先了解相关穴位的准确位置和按摩、艾灸方法,力度要适中,避免用力过猛造成损伤。若有皮肤破损、感染等情况,不宜在局部进行穴位操作。在进行穴位保健过程中,若出现疼痛加剧、头晕、心慌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医。
展开全部内容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任何医疗行为请遵从医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