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腹水一般指肝硬化腹水。肝硬化腹水特指肝脏疾病引发的体液积聚在腹腔的现象,在中医来看,对应鼓胀,认为是长期肝病发展,肝、脾、肾功能失衡,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血瘀水停,形成腹部肿胀的病理状态。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治疗需要先进行辨证,包括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水热蕴结、瘀结水留、阳虚湿盛等证型,然后对症用药。此外,还可辅以针灸疗法,以增强疗效。
一、对症用药
1.气滞湿阻:由肝气郁结和脾虚引起,症状包括腹胀、食欲不振、饭后腹胀,嗳气缓解,舌体淡、苔白腻、脉弦。治疗着重于疏肝理气和健脾祛湿,常用木香顺气丸(含柴胡、香附、郁金)调整。
2.寒湿困脾:源于体内寒湿,表现为腹胀满、面部及下肢水肿,腹部胀满且遇热舒缓,患者畏寒。治疗目标是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散(含白术、苍术、附子)是常见方剂。
3.水热蕴结:因湿热阻滞中焦,症状可见腹大硬满、腹胀急、口苦、尿赤、便秘,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带灰黑。治疗多以清热利湿、主要治疗策略为主,从而排水攻下,常用药物为中满分消丸,其成分包括茵陈、金钱草和栀子等。
4.瘀结水留:常见于肝脾功能障碍导致的水分滞留,症状包括腹部胀满、可见青筋、胁部硬结疼痛如针刺,且患者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象细涩。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为主,常用药物为当归、赤芍、桃仁等。
5.阳虚湿盛:通常由脾肾阳虚,运化失常,导致体内水分滞留,临床表现为腹部显著胀满,形似蛙腹,伴随面色苍白、精神疲乏、畏寒肢冷、浮肿明显、尿量减少、小便困难、舌质偏胖,舌苔白而淡,脉象沉细无力。主要疗法侧重温煦脾肾,促进水分代谢,典型药物为附子理苓汤,其成分包括附子和茯苓等。
二、针灸疗法
基础理念是促进水液代谢和健脾益气,常用穴位包括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血海及丰隆。在发病初期,通常采用针刺放血法进行治疗。鼓胀虽表现在肝,但根源在于脾胃气虚,治疗时务必注重饮食调理,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米汤、鸡蛋羹等,以防加重脾胃压力,延缓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