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少可能会导致尿量增加,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尿崩症。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9肽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分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如果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少,可能会影响机体对水分的吸收和浓缩,使得过多的水分形成尿液排除体外,造成尿量增加,会引起尿频、多尿等症状。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使得尿液变稀,尿量无限制地增加,可能会导致尿崩症。
患者在出现不适症状的时候应该及时到医院的内分泌科或肾内科就诊。可以通过尿量测定、抗利尿激素检查、尿渗透压测定等方式明确诊断。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氯磺丙脲片、卡马西平胶囊等药物来治疗尿崩症。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患者多尿,可能会造成水分流失过多,会引起口渴,应该在身边备足温开水,及时补充水分。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低钠饮食,少吃腌制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