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后出现红色疹子,可能是幼儿急疹、风疹、麻疹、药物疹、猩红热等原因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1.幼儿急疹:多见于6个月-2岁孩子,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感染引起,孩子先出现持续3-5天的低热,体温一般在38℃-39℃,热退后周身迅速出现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皮疹通常先从颈部、躯干开始,逐渐蔓延至面部、四肢,一般1-2天内出齐,2-3天内自行消退,不留痕迹。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出疹期间让孩子多休息,适量饮水,注意皮肤清洁,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有止痒、收敛作用,若孩子因瘙痒烦躁不安,可口服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止痒,按年龄调整剂量。
2.风疹:由风疹病毒感染所致,通过飞沫传播,发病初期可有低热、咳嗽、咽痛、流涕等类似感冒症状,发热1-2天后出现淡红色斑丘疹,从面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皮疹特点为细小、密集,疹间皮肤正常,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处理,发热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退热;若皮肤瘙痒,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让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吹风,防护至出疹后5天,防止传染他人,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果。
3.麻疹: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同样经飞沫传播,起初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等症状,发热3-4天后,体温可高达40℃左右,此时口腔黏膜可见麻疹黏膜斑,发热4-5天后,全身皮肤按顺序出现红色斑丘疹,先从耳后、发际,依次向面部、颈部、躯干、四肢蔓延,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高峰期体温最高,之后体温逐渐下降,皮疹依出现顺序开始消退,留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治疗上,需防护患者,卧床休息,室内保持通风、温暖、湿润,发热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退热;若合并细菌感染,可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抗感染;为减轻症状,可口服维生素C颗粒,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呼吸急促、抽搐等并发症,及时就医。
4.药物疹:在低热期间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磺胺类药物等,身体对药物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色疹子,形态多样,可为斑丘疹、荨麻疹样、猩红热样等,皮疹分布广泛,可伴有瘙痒、发热,停用致敏药物后,皮疹一般会逐渐消退。轻者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维生素C颗粒,增强皮肤抗氧化能力;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重者需就医,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控制过敏症状,用药需遵医嘱,记录用药史,以便排查致敏药物。
5.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起病急,发热、咽痛明显,发热1-2天后,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发红,其间散布着针尖大小的猩红色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充血发红,面部潮红,唯有口唇周围苍白,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疹密集呈线状。治疗首选青霉素,一般用青霉素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按疗程用药,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替代药物,发热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退热,同时注意防护患者,防止传染,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
使用上述药物时要谨遵医嘱。日常护理方面,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患者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