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并非细菌感染。
足癣在医学上称为足癣,主要的致病菌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皮肤癣菌。这些真菌喜好温暖、潮湿的环境,而脚部正好符合条件,尤其是当人们穿着不透气的鞋袜、脚部多汗时,就更容易滋生真菌。
真菌侵犯脚部皮肤后,会引发一系列的皮肤症状表现。比如最常见的水疱型足癣,会在脚底、脚趾间等部位出现成群或散在分布的小水疱,疱液清亮,水疱壁厚,伴有剧烈的瘙痒,随着病情加重,水疱可能会破裂、干涸,出现脱皮现象。还有趾间糜烂型,多发生在脚趾缝之间,皮肤因为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角质层被浸渍发白,去除发白的角质层后,可见下方潮红的糜烂面,有明显的渗液,同样瘙痒难耐,而且容易继发细菌感染,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另外,鳞屑角化型足癣则表现为脚底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冬季时还容易发生皲裂,引起疼痛。
由于足癣是真菌感染导致的,所以在治疗上主要依靠抗真菌药物。外用的抗真菌药膏,例如克霉唑乳膏、盐酸特比萘芬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等,能够直接作用于真菌,抑制其生长和繁殖,缓解皮肤症状。对于一些较为严重、反复发作或者伴有甲癣等其他部位真菌感染的情况,可能还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像伊曲康唑胶囊、盐酸特比萘芬片等,但口服药物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因为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同时,预防足癣也很重要,要保持脚部清洁干燥,勤换鞋袜,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等生活用品,减少真菌传播和感染的机会。若有不适,应及时就医,遵医嘱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