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科普 > 内科

肾出血热综合征

医生头像

张聪 副主任医师内科

三级甲等中日友好医院

肾出血热综合征一般指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感染性疾病,通常需要及时采取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家鼠和野鼠等)为主要传染源,一般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虫媒、气溶胶等方式传播,对人体的损伤较大,通常需要及时采取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病前一般有4-46天的潜伏期,少数患者起病时已经出现低热、胃肠不适等为前驱症状。多数患者是突然起病,表现为畏冷、发热等症状,并有全身中毒症、毛细血管损伤、肾损害征等。

流行性出血热一般是依靠发热、出血、肾损害等特征性临床症状,以及血生化检查、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查、心电图等检查项目进行明确。

当出现流行性出血热后,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地治疗。在发热时需要多休息,避免劳累,可以遵医嘱输注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等维持血容量,预防低血压休克。还可以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片、阿昔洛韦片等抗病毒药物治疗。

展开全部内容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任何医疗行为请遵从医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