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上长黑色肉疙瘩的原因包括脂溢性角化病、色素痣、寻常疣、皮肤纤维瘤、恶性黑素瘤。建议及时就医,根据原因遵医嘱治疗。
1、脂溢性角化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病因不明,可能与皮肤老化、遗传、日晒等有关。是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所致的良性病变,表现为境界清楚的黑色或褐色丘疹或斑块。一般无需治疗,若影响美观或有不适,可通过冷冻、激光、手术等方法去除,如使用液氮冷冻,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2、色素痣:由痣细胞组成,可先天或后天出现。紫外线照射、遗传等因素可促使其发生。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颜色均匀,可呈黑色。一般无需处理,若出现突然增大、颜色加深、破溃、瘙痒等异常,可手术切除,术后送病理检查。也可选择激光点痣,但可能需要多次治疗,且有复发风险。
3、寻常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病毒可通过皮肤微小破损进入表皮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皮肤增生,形成表面粗糙的肉疙瘩,颜色可呈黑色或肤色。可采用冷冻、激光、电灼等物理治疗,如冷冻使用液氮使疣体坏死脱落,还可外用药物,如维A酸乳膏、氟尿嘧啶乳膏、咪喹莫特乳膏。
4、皮肤纤维瘤:多因皮肤微小损伤后,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和胶原纤维过度产生引起,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坚实结节,呈棕红色或黑褐色。一般为良性,可观察,若有疼痛或增长较快可手术切除,术后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可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洛胶囊、阿奇霉素片预防感染。
5、恶性黑素瘤:与遗传、紫外线照射、痣的恶变等有关,黑痣短期内迅速增大、隆起、形状不规则、颜色不均匀,需警惕恶变可能。确诊后多采用手术广泛切除,术后可能需要辅助化疗、免疫治疗等,常用化疗药物有达卡巴嗪、替莫唑胺、顺铂。
如果皮肤上的黑色肉疙瘩出现异常变化,如快速增大、疼痛、破溃、出血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病理检查等相关检查,不要自行搔抓、抠挖或使用刺激性药物,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