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科普 > 内科

宝宝吃饱喝足还在哭,家长需警惕可能是脑瘫

医生头像

段晓慧 副主任医师内科

三级甲等中日友好医院

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现象,容易在认知、交流、行为等方面存在发育障碍,一般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四大类。
宫内发育迟缓、脐带脱垂、胎位异常等出生前因素;分娩时窒息、胎儿体重过轻、产道挤压等出生时因素;脑膜炎、胆红素脑病等出生后因素,都可能导致宝宝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引起脑瘫。脑瘫一般不能治愈,较为严重,因此,家长应引起重视,了解相关知识。

一、判断是否为脑瘫

可以到医院进行检查,医生一般会先进行体格检查,会先询问患儿母亲围产期、新生儿是否有异常病史等,再查看是否有肌张力障碍、反射异常等症状,然后根据病史通过常规实验室检查、病毒学检查、颅脑MRI、肌电图、脑电图、遗传代谢病、脑干诱发电位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是否为脑瘫,并判断脑瘫的类型。

二、脑瘫宝宝的症状

出生时,脑瘫宝宝的症状一般都不明显,随着宝宝生长发育,运动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等更加明显,因此家长应多注意观察宝宝的具体表现症状,比如:
1.新生儿因噪声、体位改变等因素易惊、啼哭不止、入睡困难。
2.出生4~6周的宝宝一般会开始笑和认人,但痉挛型双瘫或痉挛型偏瘫的宝宝通常表情淡漠,并且不自觉地运动,难以受意识控制。
3.4~5月的宝宝在挺腰时头仍摇摆不定,并且仍出现手指握拳不张开的现象。
4.7个月左右的宝宝喂养辅食时,出现吞咽困难的情况,还伴随流涎、呼吸障碍等。
5.帮宝宝洗澡、换尿布、穿衣时宝宝会有肢体僵硬,不易伸展的情况。
宝宝在2岁之前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可塑性非常强,因此一般通过早发现、早治疗有利于控制病情,缓解症状。

三、脑瘫患儿的“指路灯”

在家长发现宝宝有脑瘫症状后,可及时前往医院检查,通常会采用物理治疗、生活护理、药物治疗等方法相结合进行治疗,所以为了尽可能保障脑瘫宝宝最终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家长的积极配合是非常关键的!
家长可以通过仰卧位头部的旋转、仰卧位头部上抬、爬位姿势训练、蹲起站立训练等方法训练脑瘫宝宝的躯体控制,同时注重鼓励,增加宝宝的安全感和信心,但需注意最好同专业康复人员一起制定训练计划,便于及时纠正不合理的训练方法,以免方法不当导致宝宝病情加重,家长的帮助能促进脑瘫宝宝的认知、行为等功能更好恢复!

四、脑瘫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预防是很重要的

1.首先,为避免出生前的因素造成宝宝脑瘫,做好孕前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更应警惕。
2.其次,孕妇应注意生活规律,尽量避免熬夜,注重日常饮食的全面均衡,可多进食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牛奶、牛肉、鱼等,对蔬菜水果类和坚果类食物也可多吃,忌食辛辣、生冷、油腻类食物,保持心情放松,适当运动,并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不要滥用药物。
3.宝宝出生后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防护,防止宝宝头部损伤,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并遵医嘱接种疫苗,降低宝宝感染的概率,可以按月龄增长做相应的抬头、翻身、坐、爬、站等训练。
展开全部内容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任何医疗行为请遵从医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