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祛湿气的中药身上痒,可能是皮肤干燥、药物瞑眩反应、药物排毒反应、药不对症、药物过敏等原因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1.皮肤干燥:部分祛湿气中药可能有利尿等作用,导致身体水分流失相对增加,若未及时补充足够水分,皮肤容易变得干燥。干燥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神经末梢敏感性增加,容易产生瘙痒感。可适当减少中药剂量或调整用药时间,增加饮水量,外用保湿乳液滋润皮肤,如尿素维E乳膏,保持皮肤水分;也可口服润燥止痒胶囊,养血滋阴、祛风止痒,缓解因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
2.药物瞑眩反应:中医理论中有“瞑眩反应”一说,在服用祛湿气中药时,药物作用于人体,正气与体内湿气等病邪相互抗争,可能会出现一些看似异常的反应,身上痒可能是其中一种表现。这是因为药物在调节人体气血阴阳、驱逐病邪过程中,使身体原本隐匿的一些问题被激发出来,一般瘙痒程度相对较轻,不伴有严重皮疹等,继续服药后可能会逐渐缓解。可在医生指导下继续服用原中药,同时可服用防风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热解毒,协助缓解瘙痒;肤痒颗粒,祛风活血、除湿止痒;适当多喝温水,促进药物代谢与身体恢复。
3.药物排毒反应:祛湿气中药多有促进体内水湿、毒素排出的作用。服用后,体内积聚的湿气、毒素等可能通过皮肤等途径排出体外,在排出过程中刺激皮肤,引起瘙痒。比如一些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中药促使湿邪外排,可能使皮肤出现轻微瘙痒感,一般无明显红肿、疼痛等。无需特殊用药,可继续服用中药,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饮食上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帮助身体更好地排毒。
4.药不对症:若所服用的祛湿气中药与自身的体质或病情不相符,可能会导致气血紊乱,影响皮肤的正常气血运行与滋养,从而引发瘙痒。例如本身并非单纯湿气重,而是阴虚夹湿体质,若用药过于温燥,可能伤阴耗液,使皮肤失于濡润而痒。应停服当前中药,重新找中医师辨证论治,根据正确证型用药,如若是阴虚夹湿,可服用六味地黄丸合二妙丸,滋阴清热、燥湿止痒;或知柏地黄丸合参苓白术散,滋阴降火、健脾祛湿,以调整机体状态,缓解瘙痒。
5.药物过敏:某些人可能对祛湿气中药中的特定成分过敏,如苍术、茯苓、薏苡仁等。过敏体质者接触到这些过敏原后,机体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有害物质,从而启动免疫反应,释放如组胺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并使皮肤血管扩张,导致身上出现瘙痒症状,常伴有皮疹、风团等表现。应立即停服该中药,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西替利嗪片,缓解瘙痒;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收敛。
使用上述药物时要谨遵医嘱。日常护理要注意皮肤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沐浴产品。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