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颊下边里面有个疙瘩,可能是淋巴结肿大、皮脂腺囊肿、脂肪瘤、纤维瘤、疖肿等原因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1.淋巴结肿大:头面部、口腔等部位存在炎症,如牙龈炎、扁桃体炎等,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可沿淋巴管扩散至附近淋巴结,引起淋巴结免疫反应而肿大,表现为脸颊下边有疙瘩。一般炎症消退后淋巴结会逐渐恢复正常。可针对原发病使用药物,若为细菌感染引起的牙龈炎,可用阿莫西林胶囊(抗菌消炎)、甲硝唑片(抗厌氧菌)、头孢克洛胶囊(消炎)。同时要注意休息,多喝水。
2.皮脂腺囊肿:脸颊皮肤皮脂腺丰富,若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不畅,就会在腺体内堆积形成囊肿。其表现为圆形疙瘩,中等硬度,有弹性,与皮肤有粘连。若囊肿继发感染,可出现红肿疼痛。较小囊肿可暂不处理,注意观察。若囊肿较大或有感染,可口服头孢呋辛酯片(抗菌消炎)、罗红霉素胶囊(抗细菌感染)、阿奇霉素片(抑制细菌生长),待炎症控制后可手术切除。
3.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脂肪代谢异常等有关。可发生于有脂肪的部位,包括脸颊下方。脂肪瘤质地较软,一般边界清楚,呈分叶状,通常无疼痛。如果脂肪瘤较小且无症状,通常无需治疗。若瘤体较大或出现疼痛、压迫症状,可手术切除,术后若有疼痛可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对乙酰氨基酚片(止痛)。
4.纤维瘤: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可能与皮肤损伤、遗传等因素有关。多为单发,质地较硬,边界清楚,活动度较好。一般生长缓慢,通常无自觉症状。若影响美观或有压迫症状,可手术切除,术后可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预防感染)、左氧氟沙星片(抗菌消炎)、头孢克肟分散片(预防感染)。
5.疖肿:多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引起。脸颊部位若皮肤受损、毛囊受细菌侵袭,就会引起炎症,出现红肿热痛的疙瘩。可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消炎)、头孢拉定胶囊(抗菌消炎)、克林霉素胶囊(抗革兰阳性菌及厌氧菌),同时外用鱼石脂软膏(消炎、防腐,促进疖肿成熟)。避免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使用上述药物时要谨遵医嘱,日常生活中保持脸颊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和挤压疙瘩,减少对疙瘩的刺激。饮食均衡,规律作息,增强机体抵抗力。若疙瘩出现红肿加重、疼痛加剧、发热等情况,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