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盆时打催产针不一定有用,需综合评估胎儿、骨盆及产程进展等情况。建议产妇临近预产期仍未入盆,及时就医,遵医嘱通过详细检查决定是否及何时使用催产针。
催产针主要成分是缩宫素,作用是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启动或加强产程。正常胎位下,胎儿头部衔接骨盆入口,入盆是顺产前提,若胎儿未入盆,原因多样,如胎位异常(臀位、横位),胎儿身体无法以适宜姿势通过骨盆,打催产针不仅难推动产程,还可能因子宫强收缩致胎儿窘迫,危及生命;骨盆狭窄或形态异常,骨盆入口、中骨盆、出口径线过小,即便宫缩强劲,胎儿也“无路可通”,强行催产可造成子宫破裂等严重后果;还有些胎儿过大,双顶径远超骨盆入口平面,难以入盆,催产针也无力回天。但部分初产妇预产期前几周胎儿未入盆,临产后随宫缩发动,子宫下段拉伸、骨盆韧带松弛,胎儿可借助宫缩力量入盆衔接,这种情况下,医生严密监测宫缩、胎心、胎位,适时适量给予催产针,助力产程顺利进展。
日常护理,临近预产期产妇可适度散步、爬楼梯,借助重力作用促进胎儿下降入盆,但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焦虑紧张情绪影响子宫收缩协调性,不利分娩,合理饮食,储备能量,为随时可能到来的分娩做好准备,耐心等待自然分娩时机,听从医生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