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有红色凸起的血痣,可能是樱桃样血管瘤、蜘蛛痣、紫癜、外伤、血管痣恶变等原因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1.樱桃样血管瘤:随年龄增长,皮肤血管老化、弹性减弱,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局部扩张的微小血管团,外观呈红色凸起血痣样,常见于躯干、上肢,通常无不适症状,是皮肤自然老化过程中的一种良性改变。一般无需特殊治疗,若出于美观考虑,可采取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的光热效应,精准破坏增生血管;冷冻治疗,低温使病变组织坏死、脱落;还可外用咪喹莫特乳膏,刺激局部免疫调节,抑制血管异常增生。
2.蜘蛛痣:多因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肝功能受损时对雌激素灭活能力下降,或青春期、妊娠期女性自身雌激素波动较大,促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分支增多,形似蜘蛛,中央有一红点,周围呈放射状细血管,好发于面、颈、上胸及上肢等部位。治疗要针对原发疾病,肝功能异常者保肝治疗,可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调节免疫、抗炎保肝;水飞蓟宾胶囊,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双环醇片,降低转氨酶,减轻肝脏损伤,待肝功能恢复,蜘蛛痣或可消退,也可借助激光破坏扩张血管改善外观。
3.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异常,或凝血因子缺乏、血管壁异常等因素,导致皮肤微小血管自发性出血,血液淤积在皮下,形成红色凸起血痣样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可伴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口服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破坏;氨肽素片,促进血小板生成;利可君片,刺激造血,提升血小板数量,同时积极查找病因、治疗基础疾病,避免搔抓、碰撞致出血加重。
4.外伤:皮肤受到轻微碰撞、挤压、摩擦等外伤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透到皮下组织,初期表现为红色凸起血痣样改变,之后颜色渐变,多伴疼痛或压痛。受伤初期冷敷止血,减少血液渗出,外用碘伏消毒,预防感染,若疼痛明显,口服布洛芬胶囊,止痛消炎;云南白药胶囊,化瘀止血、活血止痛;七厘散,消肿化瘀、止痛止血,促进损伤修复。
5.血管痣恶变:极少数良性血管痣,受长期摩擦、搔抓、紫外线照射等不良刺激,细胞发生恶变,出现颜色加深、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破溃出血等变化,类似凸起的红色血痣。需及时就医,确诊恶变后手术切除,术后辅助放化疗,放化疗药物依具体病理类型遵医嘱选用,同时避免刺激可疑病变部位,做好皮肤防护。
使用上述药物务必谨遵医嘱。日常护理要避免搔抓、摩擦身上血痣,防止破溃出血、感染;做好防晒,减少紫外线损伤;定期观察血痣形态、大小、颜色变化,若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