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突然长了红色的一块痒,可能是足癣、湿疹、接触性皮炎、蚊虫叮咬、丹毒等原因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1.足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如红色毛癣菌等。真菌在脚部温暖潮湿环境中滋生,侵犯皮肤角质层,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边界清晰,呈环状或半环状,伴有剧烈瘙痒,搔抓后可出现脱屑、苔藓样变等。这是因为真菌分解角质蛋白,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瘙痒感,同时破坏皮肤正常结构。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包括酮康唑乳膏,抑制真菌生长;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有效杀灭真菌;联苯苄唑乳膏,抗真菌作用持久,同时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传染他人,勤换鞋袜,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等物品。
2.湿疹:多种内外因素诱发,如过敏体质接触过敏原(如某些化纤袜子材质、新换的洗涤剂等)、局部多汗、精神紧张等。脚部皮肤敏感,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等多形性皮疹,瘙痒剧烈,慢性期可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由于炎症刺激神经末梢,引起脚上红斑伴瘙痒。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减轻炎症;口服抗组胺药西替利嗪片,止痒抗过敏;复方甘草酸苷片,调节免疫功能,缓解症状,同时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减少热水刺激,保持局部通风透气,可使用爽身粉保持皮肤干爽。
3.接触性皮炎:脚部接触了某些刺激性物质,如紧身鞋子的摩擦、某些外用药膏、新换的鞋垫等。这些物质破坏皮肤屏障,引发炎症反应,出现局部红斑、肿胀、瘙痒,严重时可出现水疱、破溃等。因皮肤受到刺激后释放炎症介质,刺激神经产生瘙痒感。应立即停止接触可疑物质,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收敛;地奈德乳膏,减轻炎症;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止痒,同时用清水清洗脚部皮肤,更换宽松、柔软的鞋子和鞋垫。
4.蚊虫叮咬:夏季脚部皮肤暴露,容易被蚊虫叮咬。蚊虫叮咬时注入唾液,其中含有的抗原成分会引发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被叮咬部位出现红斑,中央常有针尖大小的瘀点,周围可伴有红肿,瘙痒明显。可外用肥皂水清洗叮咬部位,中和蚊虫唾液中的酸性物质;涂抹薄荷膏,清凉止痒;也可使用炉甘石洗剂,减轻瘙痒和炎症,同时做好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帐、电蚊香液(选择安全有效的产品)等,避免再次被叮咬。
5.丹毒:常因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多是皮肤微小破损后细菌侵入。细菌在皮肤内繁殖,引发急性炎症,导致脚部皮肤出现边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表面紧张发亮,伴有疼痛、发热等症状,瘙痒相对较轻。可静脉滴注青霉素钠(皮试阴性后使用),抗菌消炎;头孢曲松钠,对链球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抗感染治疗,同时注意休息,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避免搔抓,防止感染扩散。
使用上述药物时务必谨遵医嘱。日常护理要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卫生,用温水洗脚,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选择透气、舒适的鞋子和袜子;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若红斑瘙痒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