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孕妇因不了解早产相关知识,导致孕期护理不当,增大了早产风险。了解早产的相关内容有利于准妈妈们做好护理、预防早产、理智应对早产。那么,关于早产的基本类型和治疗方式,大家都了解吗?今天我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些基本内容。
胎儿已经满28周,但还不满37周发生的分娩称之为早产。早产有哪些分类呢?一般情况下,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未足月胎膜早破早产、治疗性早产三个类型。自发性早产比较常见,子宫肌层或胎膜的过分膨胀、早熟胎儿内分泌的激活、宫内感染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自发性早产。未足月胎膜早破属于比较严重的妊娠期并发症,未足月胎膜早破多发生在孕37周前,是在规律宫缩出现以前的自发性胎膜破裂。而治疗性早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出血、重度产前子痫、内外科疾病、胎儿宫内所致,产前出血通常是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引起的。
那么可能会有人产生疑问,不同类型的早产,都有什么治疗方式呢?一般情况下,自发性早产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延长孕周,促进胎儿的成熟。可使用抑制宫缩的药物进行治疗,硫酸镁注射液除了有抑制子宫收缩的作用外,还有保护胎儿神经系统的作用,能够有效减少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
未足月胎膜早破治疗方法根据孕周不同,治疗方案有所不同。宫缩频繁的孕妇可通过抑制子宫收缩、预防宫腔感染、促胎肺成熟的方式进行治疗。孕周小的孕妇可以在密切监护下继续妊娠,争取等到促胎肺成熟以后再分娩。如在保胎过程中出现母胎心率加速,子宫压痛明显、频繁规律宫缩、阴道有脓性分泌物排出、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症状,必须及时引产,必要时可进行剖宫产。
治疗性早产要根据孕妇各重要器官和受损情况,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药物,尽量延长孕周,促进胎儿肺发育、成熟。
目前早产已经成为全球妊娠期妇女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它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的11月17日定为“世界早产日”,并且早产被列为截至2025年改善全球新生儿健康并防止死产发生的十大优先研究项目之一。
在我国,随着三孩政策的开放,更多人关注的不仅仅是三孩带来的经济和人口红利,母婴健康这一话题也被人们所更加重视。国家卫健委于2014年正式启动了第二期“早产(儿)干预研究项目”,目的就是让社会各界关注早产,一定程度上控制早产的发生率,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在实现人口增长的同时从根源上提升人口素质。据统计,在2018年我国出生的1523万人口中,早产儿比例也有所提升,且因为区域间医疗水平的差异,早产发生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孕妇在妊娠期内要注重自身健康和密切关注胎儿状态,按时进行产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胎儿健康发育,减少因母体疾病导致胎儿出现先天性脑瘫。婴儿出生后,护理工作也不可马虎。
【参考文献】
[1]李立春·治疗性早产和自发性早产的临床分析[f].出版地:道客巴巴,出版年.201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