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烂个窟窿可能是外伤、足癣、糖尿病足、皮肤溃疡、局部缺血等原因所致,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理。
1、外伤:脚后跟受到撞击、摩擦等外伤,可能导致皮肤破损,若处理不当,可能发展成窟窿。一般有明确的外伤史,可能伴有疼痛、出血。应及时清洁伤口,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药物预防感染。
2、足癣:真菌感染引起的足癣,严重时可导致皮肤破损、糜烂,形成窟窿,可能伴有瘙痒、脱屑等症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硝酸咪康唑乳膏、克霉唑乳膏、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等抗真菌药物治疗。同时要保持脚部清洁干燥,避免搔抓。
3、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引起下肢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导致脚后跟出现溃疡、窟窿,可能伴有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应严格控制血糖,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注射液、阿卡波糖片等药物。同时,对伤口进行清创、换药,可使用康复新液、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等促进伤口愈合。
4、皮肤溃疡:长期受压、血液循环不良等因素可能导致皮肤溃疡,脚后跟是常见部位之一,表现为局部皮肤破溃、难以愈合。可采用减压措施,如使用减压鞋垫等。伤口可使用银离子敷料、水胶体敷料等促进愈合。如果溃疡严重,可能需要做手术清创,去除坏死组织,促进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5、局部缺血: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可导致局部缺血,脚后跟皮肤缺乏营养,容易出现溃疡、窟窿,可能伴有下肢发凉、疼痛等症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如前列地尔注射液、贝前列素钠片等。如果血管狭窄严重,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手术或血管旁路手术。手术原理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此外,要注意保护脚后跟,避免受伤。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检查足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持足部清洁,穿合适的鞋子,避免局部受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