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科普 > 皮肤性病科

皮肤上的汗毛孔变成了小疙瘩

医生头像

周怡 主治医师皮肤性病科

三级甲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皮肤上的汗毛孔变成了小疙瘩可能是由于环境刺激、毛周角化病、小棘苔藓、毛发红糠疹、脂溢性皮炎等,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1、环境刺激:当皮肤上的汗毛孔转化为小疙瘩时,可能是因为在精神压力或寒冷的环境下,立毛肌的收缩导致毛发变得直立,从而形成了被称为鸡皮疙瘩的结构。立毛肌是皮肤中最常见的肌肉形态,由纤细的平滑肌纤维束组成,一端从真皮乳头层开始,另一端则插入毛囊中部的结缔组织鞘中,当感到精神压力或寒冷时,会形成小疙瘩。在这种情况下,无需特别干预,可以适时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或增加衣物以维持身体的温暖,小疙瘩就会自然地消失。
2、毛周角化病:这种疾病也被称为毛发苔藓或毛周角化病,是一种慢性的毛囊角化性皮肤疾病。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内分泌失调及某些药物有关。毛周角化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种疾病通常在儿童时期开始出现。在青春期,皮肤损伤会明显加剧,但到了成年后会有所缓解。受影响的皮肤区域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粗糙感。这些皮损通常是针尖到粟粒大小的毛囊性丘疹,顶端有淡褐色的角质栓,内含卷曲的毛发。当角质栓被剥去后,会留下一个漏斗状的小凹陷,但很快就会形成新的角质栓,导致皮肤上的汗毛孔变成小疙瘩。若不及时对症处理,可能会引起继发感染而造成更大损害。按照医生的建议,可以外用如维A酸软膏、水杨酸软膏和尿素软膏等药物,这些药物有助于软化或溶解角质,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按照医生的建议口服维生素A软胶囊、维生素E软胶囊或维A酸片进行治疗。
3、小棘苔藓:这种症状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表现为大片的毛囊状丘疹,其顶部有一条细丝状的角质小棘突。这种症状经常出现在颈部、股部和臀部,可能会导致皮肤上的汗毛孔转变为小疙瘩。大多数患者在几个月后会自然恢复,所以没有必要过度担忧。
4、毛发红糠疹:是一种毛囊状的坚固丘疹,其顶部有尖锐的角质小刺,中心是黑色的角质栓。这种疹子通常伴随着炎症,并会合并成一片,表面覆盖着糠秕状的白色鳞屑。在这种情况下,皮肤上的汗毛孔可能会变成小疙瘩。治疗时必须注意避免损伤真皮血管神经束而引起疼痛。毛囊性丘疹主要出现在四肢的伸展侧、躯体、颈部附近以及臀部,特别是在手指的第一和第二指节背面更为常见。根据医生的建议,可以使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维A酸乳膏等的外用药物。
5、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病,常见于头皮、面部,主要表现为红斑、脱屑、瘙痒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渗出、结痂等情况。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
患者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的诊治。
展开全部内容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任何医疗行为请遵从医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