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膏药后痒就不应该继续贴了。
膏药是一种中药外用剂型,常含有药物成分和基质,通过贴敷于皮肤表面发挥药效。贴膏药后皮肤痒,可能有几种原因。一是皮肤对膏药中的某些成分过敏,比如橡胶、药物、添加剂等,过敏反应会使皮肤出现瘙痒、红斑、丘疹等症状。二是膏药透气性差,长时间贴敷会导致皮肤局部湿热,引起瘙痒不适。如果继续贴敷,过敏情况可能会加重,出现水疱、破溃,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皮肤炎症,导致局部红肿、疼痛加剧。而且即使是因透气性差引起的瘙痒,若不停止贴敷,搔抓后也容易损伤皮肤,增加感染的风险。
在贴膏药时,要先在小面积皮肤上试用,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如果贴膏药后出现瘙痒,应立即停止贴敷,并轻轻撕下膏药,避免用力撕扯损伤皮肤。同时,可以用清水清洗贴敷部位。如果瘙痒较轻,可以涂抹一些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而且,不要自行使用其他刺激性药物涂抹。如果瘙痒严重,伴有大量皮疹、水疱或发热等全身症状,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以及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