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垂下面长痘痘,可能是毛囊炎、皮脂腺囊肿、淋巴结肿大、痤疮、接触性皮炎等原因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1.毛囊炎:耳垂下方毛囊丰富,若局部清洁不到位、搔抓或皮脂腺分泌旺盛堵塞毛囊,细菌趁机侵入,引发炎症,形成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痘痘,有疼痛感。治疗时,先用碘伏消毒,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消炎抗菌,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扩散,若炎症较重,可口服头孢克洛胶囊抗感染,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挤压痘痘。
2.皮脂腺囊肿: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逐渐淤积形成囊肿,此处皮肤较松弛,囊肿易凸显,初期类似痘痘,有时可挤出豆腐渣样物质。较小无症状可观察,若继发感染,先抗感染,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外用鱼石脂软膏促使炎症局限,之后择期手术完整切除囊肿,术后注意换药,防止沾水。
3.淋巴结肿大:头面部、耳部炎症感染,如中耳炎、咽炎,可致耳垂下方淋巴结反应性增大,摸起来像痘痘,有压痛,活动度尚可。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耳部感染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咽炎服用蓝芩口服液,配合口服清热散结片消肿,炎症消退后淋巴结多可恢复正常。
4.痤疮:青春期雄激素水平上升,刺激皮脂腺分泌,此处毛囊皮脂腺单位也受影响,油脂排出不畅,堵塞毛孔形成痤疮,表现为粉刺、炎性丘疹。外用阿达帕林凝胶改善毛囊角化,过氧苯甲酰凝胶杀菌抗炎,症状严重时口服异维A酸胶囊,但副作用较大,需遵医嘱,日常注意饮食清淡,作息规律。
5.接触性皮炎:接触新换的耳环、项链金属饰品或涂抹护肤品过敏,局部出现过敏反应,长出痘痘样皮疹,常伴瘙痒。应立即停用致敏物,用清水冲洗,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涂抹糠酸莫米松乳膏减轻炎症,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日后避免接触可疑过敏原。
使用药物需谨遵医嘱。日常做好皮肤清洁,耳部周围避免过度摩擦,饰品定期清洁消毒,饮食均衡,减少辛辣油腻食物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