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血是指咳嗽时伴有血液排出,中医将咯血归属于“血证”范畴,并依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包括热证型咯血、燥证型咯血、痰证型咯血、气虚证咯血、阴虚证咯血、瘀血证咯血等,建议及时就医。
1.热证型咯血:表现为咯血鲜红、量多、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治疗方法为清热凉血,代表方剂有犀角地黄汤、银翘散等。
2.燥证型咯血:表现为咯血黏稠、咳嗽干燥、口干鼻燥、皮肤干燥、舌干少津、脉细涩等。治疗以润肺止咳为主,方剂可选用沙参麦冬汤、润肺汤等。
3.痰证型咯血:表现为咯血伴有大量痰液、胸闷、呕恶、身重困倦、舌苔厚腻等。治疗原则为燥湿化痰,方剂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等。
4.气虚证咯血:表现为咯血量少或痰中带血、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治疗以补气摄血为主,方剂可选用的有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
5.阴虚证咯血:表现为咯血量少、色暗红、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当滋阴降火,方剂如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等。
6.瘀血证咯血:表现为咯血反复不止、血色紫暗、胸痛固定、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方剂可选用的有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等。
此外,还包括阳虚证咯血,中医治疗咯血不仅仅是止血,更重要的是辨证求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应由有资质的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不可盲目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