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多个部位皮下有小硬疙瘩,可能是脂肪瘤、纤维瘤、淋巴结肿大、皮脂腺囊肿、皮下结节等原因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1.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脂肪代谢异常等有关。正常脂肪细胞在局部异常增生聚集成团,形成质地较软、边界清楚、可活动的小硬疙瘩。如果脂肪瘤较小且无症状,通常无需治疗。若瘤体较大或出现疼痛、压迫症状,可手术切除,术后若有疼痛可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对乙酰氨基酚片(止痛)。
2.纤维瘤: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可能与皮肤损伤、遗传等因素有关。多为单发,质地较硬,边界清楚,活动度较好。一般生长缓慢,通常无自觉症状。若影响美观或有压迫症状,可手术切除,术后可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预防感染)、左氧氟沙星片(抗菌消炎)、头孢克肟分散片(预防感染)。
3.淋巴结肿大:身体局部或全身性的炎症,如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免疫性疾病等,可引起淋巴结反应性肿大。炎症因子通过淋巴管引流至淋巴结,淋巴结内的免疫细胞增生以对抗病原体,从而出现皮下能摸到的小硬疙瘩。若为细菌感染所致,可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抗菌消炎)、头孢克洛胶囊(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罗红霉素胶囊(抗细菌感染)。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如治疗咽炎等,注意休息,多喝水。
4.皮脂腺囊肿: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不畅,就会在腺体内堆积形成囊肿。其表现为圆形小硬疙瘩,中等硬度,有弹性,与皮肤有粘连。若囊肿继发感染,可出现红肿疼痛。较小囊肿可暂不处理,注意观察。若囊肿较大或有感染,可口服头孢呋辛酯片(抗菌消炎)、阿奇霉素片(抑制细菌生长)、克拉霉素片(抗菌消炎),待炎症控制后可手术切除。
5.皮下结节:可能与风湿性疾病、结核、寄生虫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在风湿热中,皮下结节是其特征性表现之一,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皮下组织的病变。这些疾病产生的免疫复合物或病原体可在皮下沉积,引起局部组织增生形成结节。针对不同病因治疗,如风湿性疾病可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抗炎、抗风湿)、泼尼松片(糖皮质激素,抗炎、免疫抑制)、甲氨蝶呤片(免疫抑制,控制病情)。若为结核需使用异烟肼片(抗结核)、利福平胶囊(杀菌、抗结核)、吡嗪酰胺片(抗结核)等抗结核药物。
使用上述药物时要谨遵医嘱,日常生活中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和挤压小硬疙瘩,减少对疙瘩的刺激。饮食均衡,规律作息,增强机体抵抗力。若疙瘩出现红肿加重、疼痛加剧、发热等情况,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