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科普 > 妇产科

你需要知道的关于早产诱因的这些前沿进展

医生头像

杨咏梅 主治医师妇产科学

三级甲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虽然每一个准妈妈都希望能尽早见到自己腹中的胎儿,但如果孕妇妊娠不足37周时进行分娩,就是早产儿。目前国内孕期的早产下限是28周,部分发达国家已将妊娠下限设置为20周。近年来,由于早产儿治疗和监护手段的进步,其生存率明显提高,伤残率下降。目前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产检次数过少、宫内感染、胎膜早破、子宫过度膨胀、年龄过大或过小妊娠等因素都可能会加重早产风险,诱发早产。

1、产检次数少:在确诊怀孕后,应该进行多次产检,一般在6到7周,11到13周会进行B超、甲状腺功能、血常规等检查。在怀孕16周后建议每4周进行一次产检,怀孕28周建议每2周进行一次产检,如果产检次数过少,一旦某个阶段指标不正常,又没有做好相关措施,就可能因一时忽视而增加早产风险。

2、宫内感染:如果在孕期不注重个人的卫生和清洁,下体就有可能受到病菌入侵,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宫内感染,影响胎儿发育,加重早产风险。

3、胎膜早破:通常情况下临产前胎膜会发生自然破裂。若胎膜发育不良、剧烈活动、胎位异常等可能会导致胎膜早破,从而出现早产的情况。

4、子宫过度膨胀:若出现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的情况,会造成子宫肌层过度牵拉,诱导炎症因子、前列腺素等的生成,从而加剧子宫收缩,可能会诱发早产先兆。

5、年龄过大或过小妊娠:若年龄小于17岁或超过35岁受孕,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比较高,并发症的发生属不利于孕妇健康、自然妊娠,很可能会引发早产。
 除此之外,2021年一次对抑郁与早产和产后母乳喂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孕期抑郁是早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加强防控。在未来,国内外可以应针对这些诱因,作出相应调整,如将早产预测模型由单一指标转型到综合预测,结合病史特点、子宫颈管长度检测、高效生物标志物等,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另外也应该深度挖掘妊娠维持与分娩启动的一系列精细的“时空”调节机制,从源头上防控早产。
 
因此,如果在妊娠期间做好相关护理和必要的产检,早产概率通常可以被有效降低。但怀孕后的情况是不可预测的,如果孕妇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发生早产,早产儿体重相对足月儿来说较轻,可能并不利于早产儿的自身健康发育。因此,早产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是家庭问题。作为准妈妈,应当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生活方式、进行妊娠期对应检查、及早处理妊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应该意识到早产的严重性,到了产检的日子一定要准时带孕妇去医院,另外也应严格控制饮食习惯,妊娠期持乐观、情绪稳定。如果每个准妈妈都能做好孕期护理工作,拥有强烈的妊娠期安全意识。那么我们国家的早产儿数量一定会在未来逐步下降,让更多家庭避免这样的苦难。
 
【参考文献】

[1]吴萍萍,牟兰芳,陆丽美,徐春丽.孕期抑郁与早产和产后母乳喂养质量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03):518-520.DOI:10.19829/j.zgfybj.issn.1001-4411.2021.03.010.
展开全部内容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任何医疗行为请遵从医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