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脑瘫患者500-600万,每年新增4-5万,有32万左右脑瘫患者年龄在0-6岁,发病率约为2.48‰。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种无法控制肌肉的疾病,虽然没有直接的方法治疗,但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发病的可能性。常见的脑瘫患儿外貌看起来与正常孩子存在区别,在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上明显落后,缺乏自主生活能力。不仅如此,它还可能导致患儿出现视力障碍,一半以上的患儿会有眼球内斜以及屈光不正的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全盲,影响孩子的一生。
除此之外,脑瘫患儿有可能会出现情绪行为障碍,甚至还会出现牙齿发育不良的症状。可以说,脑瘫目前已成为孩子健康成长路上名副其实的“梦魇”。
患儿患上脑瘫后,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脑瘫患儿在新生儿时期,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能力下降和觅食反应低下,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发育较同龄儿有不同程度的落后,不能行走。部分脑瘫患儿可能会出现反射异常的情况,表现为新生儿原始反射消失、延迟。如吞咽反射延迟、拳头不易掰开、大腿不易外展等症状。脑瘫还有可能导致新生儿肌张力的异常,多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等情况。
不过针对脑瘫,各位妈妈们也不要太过担忧,只要做好科学预防,新生儿患脑瘫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建议各位妈妈们在胎儿出生前积极开展产前诊断、胎儿预测、自主学习优生优育相关知识、保持孕期身体健康、做好先天性疾病筛查、预防妊娠感染。
建议以下孕妇应尽早做产前检查:大龄孕妇(35岁以上)或男方50岁以上、近亲结婚、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及新生儿死亡史,以尽可能避免胎儿患先天性脑瘫。事实上,造成脑瘫的原因存在于各个阶段,妈妈们在即将临产时,要到正规医院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接生。分娩过程中容易出现胎儿窒息或颅内出血,因此,妈妈们一定要选择安全的分娩方式,预防生产过程中胎儿受到损伤,避免孩子患脑瘫。孩子出生以后,妈妈们也要做到精细化照料,预防其患上感染性疾病,以免诱发脑部损伤,患上后天性脑瘫。
如果孩子不幸患上脑瘫,妈妈们也不要惊慌,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根据孩子的患病情况对症治疗。一般情况下,小儿脑瘫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注射药物、口服药这三种方式进行治疗。首先是康复训练治疗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全面的康复训练是改善脑瘫症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是注射药物治疗法,通常用于改善患者的运动障碍功能。在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后,给予部分痉挛性脑瘫患者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减轻肌肉的痉挛,改善运动功能。最后是口服药物治疗法,可以给予部分患者口服抗痉挛的药物,比如巴氯芬或地西泮片等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减轻肌肉痉挛的症状。
总之,各位家长要牢记一句话:科学干预是预防脑瘫的有效途径,科学治疗是打击脑瘫的致命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