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颚线摸起来有颗粒,可能是痤疮、毛周角化病、淋巴结肿大、脂肪粒、皮肤过敏等原因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1.痤疮:皮脂腺分泌旺盛,尤其在下颚线区域,过多的油脂堵塞毛孔,毛囊内的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形成粉刺、丘疹等颗粒状皮损。雄激素水平升高、高糖饮食、熬夜等因素会加重皮脂腺分泌。治疗时,外用维A酸乳膏,其能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防止毛孔堵塞;过氧苯甲酰凝胶,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减轻炎症;口服盐酸多西环素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抗感染,缓解痤疮症状。
2.毛周角化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使得部分人群易发病。毛囊口角化异常,导致毛发无法正常穿出,角质栓在毛囊口堆积,形成密集的小颗粒,摸起来粗糙,一般不伴红肿、疼痛,但影响美观。外用尿素软膏,软化角质,使角质栓松动脱落;水杨酸软膏,剥脱角质,改善毛囊角化状况;口服维生素A软胶囊,参与调节上皮细胞生长,对毛周角化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3.淋巴结肿大:头面部、口腔等部位若存在感染灶,如牙龈炎、咽喉炎、鼻窦炎等,炎症刺激下颚线附近的淋巴结,使其反应性肿大,可摸到皮下结节状颗粒,有压痛感。需针对原发病治疗,消除炎症根源。若为细菌感染,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广谱抗菌,杀灭致病菌;头孢克洛胶囊,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较强;外用复方硼砂含漱液,清洁口腔,减轻口腔炎症,促进淋巴结恢复正常。
4.脂肪粒:皮肤微小伤口在自我修复过程中,过度生成角质蛋白,将皮脂包裹其中,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的小颗粒,多因使用油腻护肤品、过度去角质等不当护肤行为导致。一般无需用药,可使用消毒后的粉刺针挑破表皮,挤出脂肪粒,操作时注意消毒,避免感染;也可外用金霉素眼膏,预防感染;若频繁出现,需调整护肤习惯,改用清爽护肤品,避免频繁去角质。
5.皮肤过敏:接触了某些过敏原,如新换的护肤品、化妆品、食物、花粉等,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外来威胁,在下颚线处引发过敏反应,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等颗粒状皮疹,常伴有瘙痒。首先要脱离过敏原,口服氯雷他定片,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抗过敏;西替利嗪片,止痒抗过敏效果显著;外用炉甘石洗剂,有收敛、止痒作用,缓解皮肤不适。
使用上述药物时务必谨遵医嘱。日常生活中保持下颚线皮肤清洁,用温和洁面产品洗脸;避免挤压、搔抓颗粒,防止损伤、感染;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食均衡,少吃高糖、高脂肪、辛辣食物;使用护肤品前先在小面积皮肤试用,避免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