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下长了小硬块,可能是鸡眼、跖疣、胼胝、腱鞘囊肿、脂肪瘤等原因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医嘱处理。
1.鸡眼:长期摩擦和受压引起。脚底部局部皮肤角质层增生,形成圆锥形角质栓,压迫神经末梢导致疼痛。治疗可外用水杨酸苯酚贴膏、尿素软膏。先用热水泡脚后再贴敷,定期更换。若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切除。
2.跖疣: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足底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粗糙的硬结。可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胸腺肽肠溶片提高免疫力,外用氟尿嘧啶软膏、咪喹莫特乳膏、人干扰素α2b凝胶。也可采用冷冻、激光等物理治疗。
3.胼胝:也是长期摩擦导致的角质层增厚。一般无明显疼痛,严重时可能有压迫感。可外用维A酸乳膏、水杨酸软膏、复方苯甲酸软膏。减少局部摩擦,穿舒适的鞋子。
4.腱鞘囊肿:可能与慢性损伤有关。脚底部的腱鞘囊肿可表现为小硬块,一般无明显疼痛,有时可有酸胀感。较小的囊肿可观察,若影响活动或疼痛明显可手术切除。药物治疗一般效果不明显。
5.脂肪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脚底部脂肪瘤一般生长缓慢,质地较软。若较小可暂不处理,观察即可。若较大影响活动或美观可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对脂肪瘤通常无效。
使用上述药物时一定要谨遵医嘱,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