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研究表明,脑瘫在发达国家中患病率为1‰-3.6‰,在我国为2.48‰左右,患病率有上升的趋势,脑瘫患病后不仅会出现运动障碍,还会因运动功能失调导致视觉障碍,影响患儿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关注脑瘫,了解脑瘫与视觉障碍的相关知识。
那么,什么是脑瘫呢?
脑瘫又叫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它的主要症状通常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同时会对患儿的语言、智力、视力等多个方面的正常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可能会有些疑惑,脑性损伤对患儿的智力、语言等发育会产生影响,大家普遍都能理解,但为什么会对视力也会产生影响呢?
因为人体眼的运动和视觉通路广泛分泌在大脑皮层或皮层下的区域,几乎所有脑损伤都可能会累及视觉能力和眼球功能。简单地说,脑部是一座“房子”,各个功能是里面的住客,房子塌了,住客也会受影响。脑瘫合并有视觉障碍,主要是因为视交叉后路及枕叶等视觉中枢相关脑区受到了损伤。通俗地讲,就是视力在脑部住的房间塌了。所以,脑瘫会对患儿的视力产生影响,出现视觉障碍。
可能会有人有疑惑,那脑瘫会让婴儿出现哪些视力障碍的表现呢?临床上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较为常见的有内外斜视、眼性眼球震颤、凝视障碍、屈光不正等,严重可能会导致失明,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通常情况下,如果患儿及早治疗,症状不是特别严重,脑瘫及其并发症是能够达到临床治愈效果的,症状较重的,在积极治疗后,也能够缓解症状。所以,治疗脑瘫需要更加深入了解患儿的实际情况。如从脑瘫的高危因素、类型以及严重程度等各方面分析对视觉障碍的影响,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脑瘫高危因素对视觉障碍的影响
以视觉障碍为例,脑瘫的高危因素会可能会增加视觉障碍的出现率。脑瘫高危因素主要是指脑瘫的致病成因,如妊娠感染、早产、低体重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等,可能发生于生产前、生产时及生产后。这些因素会使婴儿出现脑瘫的概率上升,自然也会增加视觉障碍的患病率。所以,我们可以从源头避免或减少脑瘫的出现率,以此降低婴儿出现视觉障碍的风险。
脑瘫类型对视觉障碍的影响
脑瘫类型在临床上主要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以及混合型,不同脑瘫类型会使相应的合并障碍出现概率大幅提高,如不随意运动型常会伴有听力、视力障碍。一般情况下,在治疗主要病症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做好相关预防措施,降低视觉障碍风险出现的概率。
脑瘫严重程度对视力障碍的影响
脑瘫严重程度对视力障碍的影响较为直观,严重程度较轻的脑瘫,其伴随症状、出现合并障碍的风险一般也较低,治疗效果通常也会更加显著,预后效果一般也会更好。
所以,在此建议脑瘫患儿完善相关检查,及早治疗,让孩子尽早拥有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