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后,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可能会出现白细胞正常或稍增多、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高、淋巴细胞百分比较低等情况,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建议及时进行治疗。
支原体感染是比较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常见致病的有肺炎支原体和生殖支原体,多见于肺部发生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具体症状有所差异,比如支原体肺炎患者感染后可能会出现剧烈的咳嗽、咳白痰、发热、头痛、恶心、精神萎靡等,少数患者会出现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此时胸部X线检查结果会提示肺间质性改变。当机体内发生支原体感染后,可能会导致血常规发生改变,比如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但是具体情况需要就医明确。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具有固有的吞噬能力,可以清除外来病原体和死亡的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通过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来抵御感染。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是急性炎症的主要反应者之一,特别是在细菌感染、环境暴露和一些癌症的情况下。当身体受到创伤或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释放出酶和化学物质来对抗感染。比如支原体感染,此时中性粒细胞可能会出现升高的情况。
一旦确诊是支原体感染,可以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患者需要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要自己随意加减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