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膏药后发痒既不是湿气也不是受风,多是皮肤过敏或局部刺激反应,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贴膏药后皮肤发痒是常见现象。从医学角度看,部分人皮肤较为敏感,膏药中的橡胶基质、药物成分、黏合剂等都可能成为过敏原,诱发皮肤过敏,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外来有害物质,启动免疫应答,释放组胺等介质,致使皮肤出现瘙痒、红斑、丘疹等过敏症状。还有,长时间贴敷膏药,局部皮肤不透气,汗液无法正常排出,角质层水分增加、浸泡变软,皮肤屏障功能受影响,加上膏药持续黏附拉扯皮肤,产生物理性刺激,也会引发瘙痒不适,与传统中医讲的湿气受风并无直接关联。即便中医理论里,湿气重、受风邪可能表现出皮肤异样,但贴膏药后的痒多是现代医学认定的接触性过敏或皮肤刺激问题。
日常贴膏药时,应先小面积试用,观察皮肤有无异常反应,确定无不适再正常贴用。贴敷时间不宜过长,按说明书要求及时揭下,让皮肤透气休息。一旦发痒,不要搔抓,防止抓破皮肤引发感染,可用凉水湿敷或轻轻拍打缓解痒感,尽快取下膏药,若症状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更换用药方式或种类,避免皮肤进一步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