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科普 > 皮肤性病科

经常咬指甲是什么毛病

医生头像

周怡 主治医师皮肤性病科

三级甲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经常咬指甲,可能是习惯性行为、精神心理因素、矿物质缺乏、模仿行为、口腔期未满足等原因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1.习惯性行为:多在儿童时期养成,因紧张、焦虑、无聊等情绪时,通过咬指甲来缓解心理压力或打发时间,逐渐形成习惯。起初可能是无意识的动作,之后便难以自控,反复咬指甲会导致指甲变形、甲床受损,甚至引发甲沟炎等指甲周围组织的炎症。治疗主要采用行为矫正方法,如当想要咬指甲时,用其他行为替代,像握紧拳头数秒、做手部伸展运动等。也可在指甲上涂抹苦味剂,如苦瓜汁、黄连水等,使咬指甲时产生不愉快的味觉体验,从而减少咬指甲的频率。
2.精神心理因素: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常伴有强迫性的咬指甲行为。内心的焦虑、不安、恐惧等情绪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宣泄时,会通过咬指甲这种躯体化行为表现出来。长期咬指甲不仅影响指甲美观与健康,还可能加重心理负担。对于这类患者,需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咬指甲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并学习应对情绪的新方法。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药物,如劳拉西泮片,缓解焦虑情绪;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片,调节情绪状态;以及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如阿立哌唑片,辅助控制强迫行为,但药物治疗需谨慎评估利弊,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3.矿物质缺乏:缺铁、缺锌等矿物质缺乏时,可能会引起异食癖,咬指甲是其中一种表现。矿物质在人体的新陈代谢、神经系统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缺乏时会导致味觉异常、神经功能紊乱等,使患者出现咬指甲等非食物性物质的行为。可通过血液检查确定缺乏的矿物质,然后针对性补充,如缺铁可服用琥珀酸亚铁片;缺锌可口服葡萄糖酸锌片;缺硒可补充硒酵母片,但补充过程中需定期复查矿物质水平,避免过量补充。
4.模仿行为: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如果身边的家人、朋友或同学有咬指甲的行为,可能会进行模仿并逐渐养成习惯。在模仿过程中,未意识到咬指甲对自身健康的危害。家长和老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这种行为,通过教育引导,让儿童了解咬指甲的不良后果,鼓励养成良好的手部习惯,如勤洗手、玩手部玩具等,转移注意力,减少咬指甲的冲动。
5.口腔期未满足: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儿童时期口腔是主要的满足感来源,如果在口腔期(0-18个月)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如过早断奶、喂养不足等,可能会在长大后出现口腔相关的不良习惯,咬指甲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情况下,可采用心理安抚的方法,如当有咬指甲冲动时,给予一些适合咀嚼的小零食,如无糖口香糖等,满足口腔的咀嚼需求,同时配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逐渐克服这种不良习惯。
使用上述药物时要谨遵医嘱。日常护理要注意保持指甲清洁,定期修剪指甲,使其长度适中,减少因指甲过长或过短引发咬指甲的诱因。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减少心理压力的产生。
展开全部内容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任何医疗行为请遵从医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