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其病理过程主要包括脂质沉积、炎症反应、纤维化和钙化等阶段。其中,脂质代谢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主要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种血脂有关。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一种特殊的脂蛋白,负责将胆固醇从肝脏运输到身体的各个组织。但是,当低密度脂蛋白的数量过多,尤其是经过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过量时,其携带的胆固醇会逐渐积聚在动脉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从而影响相应器官的供血。如果斑块不稳定或破裂,会引发血栓形成,可能引发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药物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来改善。药物干预主要包括遵医嘱使用他汀类药物和贝特类药物,如瑞舒伐他汀钙片、非诺贝特胶囊,能够降低血脂水平,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有所缓解。生活方式调整则包括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和保持体重控制等措施。这些方法有助于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从而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