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腋窝下有疙瘩可能是淋巴结肿大、副乳腺、脂肪瘤、皮脂腺囊肿、毛囊炎等因素所致。若孕妇发现腋窝下有疙瘩,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遵医嘱处理,谨慎用药。
1、淋巴结肿大:孕期身体免疫状态变化,若存在上肢、乳腺或胸部的感染,如乳腺炎、上肢皮肤感染等,可引起腋窝淋巴结反应性肿大,表现为腋窝下疙瘩,质地较软,可有压痛。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原发感染进行治疗,如若是细菌感染,可使用头孢克洛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罗红霉素胶囊等抗生素,但孕期用药需谨慎评估对胎儿的影响。
2、副乳腺: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大幅改变,可刺激腋窝处的副乳腺组织增生,形成疙瘩样肿块,通常在双侧腋窝对称出现,大小不等,可伴有胀痛,尤其在孕晚期更为明显。一般产后随着激素水平恢复,副乳腺可能会有所缩小,但如果影响生活或出现其他异常,可能需进一步处理。
3、脂肪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孕期由于体重增加等因素可能更易出现或被发现。表现为腋窝下质地较软、边界清晰、活动度好的疙瘩,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疼痛。较小的脂肪瘤可暂不处理,密切观察;若脂肪瘤较大或出现压迫症状等,可在产后考虑手术切除,孕期通常不建议手术。
4、皮脂腺囊肿:因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囊肿。腋窝处皮脂腺丰富,若局部清洁不佳等可引发。囊肿大小不一,质地中等,与皮肤粘连,中央可有一小黑点,一般无明显疼痛,若合并感染则会出现红肿、疼痛加剧。若未感染,可在产后手术切除。
5、毛囊炎:腋窝多汗、卫生不良时,细菌感染毛囊可引起毛囊炎,出现以毛囊为中心的疙瘩,初期为红色丘疹,可发展为脓疱,伴有疼痛。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新霉素软膏等抗生素药膏涂抹,保持腋窝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防止感染扩散。
在孕期,要注意保持腋窝清洁,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减少摩擦。避免自行挤压、搔抓疙瘩,防止引起感染或其他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