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流行季节通常为夏季和秋季。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的流行季节通常与蚊虫的繁殖季节及生活习性密切相关,由于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能力越强,并且繁殖的时间越长。加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常出现在潮湿的环境中,比如竹洞、树洞、饮用水缸等,而夏季和秋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等,通常是登革热的高发季节,并且通常在7-9月份为高峰期。
临床上,登革热患者的病程常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被登革病毒感染的患者,发热期的患者通常会骤起高热,体温可达40℃,持续5-7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并且会伴随出现头痛、呕吐、腹痛等症状。患者常会在3-6天后,全身、四肢、躯干等部位长有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等。患者在感染3-8天后常进入极期,常表现为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球结膜水肿等。而在极期后的2-3天,患者的病情开始好转,胃肠道症状开始减轻。
登革热患者通常可以按照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地西泮片、酚磺乙胺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一般能有效地缓解症状。患者在登革热流行的季节尽量减少集会,可以通过挂蚊帐、使用灭蚊灯等,减少再次患上登革热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