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异丙嗪后一般不可以哺乳,需要暂停哺乳,建议遵医嘱用药。
异丙嗪是酚噻嗪类衍生物,属于抗组胺药,有显著的中枢安定作用,能加强麻醉、催眠及镇痛的作用,并能降低体温和镇吐,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皮肤黏膜的过敏、荨麻疹、晕动病,以及适用于一些麻醉和手术后的恶心、呕吐。不过口服异丙嗪后,通常是不可以哺乳的。
一般的抗组胺药对婴儿,特别是婴儿和早产儿有较大的危险性,因为药物成分可能会随着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对婴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哺乳期妇女应用异丙嗪时需由专业的医生权衡利弊,并且如果哺乳期需要服用该药物,短时间内应避免给婴儿哺乳,等体内药物代谢完成后再进行喂养,减少对婴儿身体健康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服用异丙嗪后,可诱发婴儿的黄疸和锥体外系症状,因此,孕妇在临产前1~2周应停用此药。
如果治疗期间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可先停药观察。如需长期服用,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肾功能,并关注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如加重,建议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