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一般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的平均潜伏时间为3个月左右。如果患者发生高危行为,并且在3个月后未出现被感染的迹象,通常可排除患者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情况。
该病患者是指慢性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乙肝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6周-6个月,平均3个月。潜伏期的长短与受传染的途径及感染病毒多少与人体的抵抗力有一定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血液、血液制品等传播的患者,其潜伏期较短,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医源性传播等途径被感染的患者,其潜伏期较长,但是一般在3个月后可排除。
乙肝潜伏期是指被乙肝传染,但还不能查得出的这段时间,大部分患者没有不适症状,但如果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活动,复制繁殖,则可以出现临床症状,如肝区不适、隐隐作痛、全身倦怠、乏力,食欲减退等。如果乙肝病毒在6个月内病情发作,应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个月之后就转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建议患者遵医嘱服用扶正化瘀胶囊、恩替卡韦片等药物进行抗肝纤维化、抗病毒治疗。
通常乙肝潜伏期不需要用药治疗,此时机体与乙肝病毒和平共处,还没有造成肝损伤。因而处在乙肝潜伏期的患者,在这个时候只需要密切关注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检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