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避孕药撤退性出血,是指在避孕药被停用后,体内的雌孕激素水平开始下降,导致子宫内膜失去了雌孕激素的支持,进而发生剥离,最终引发出血,这种情况被称为撤退性出血。主要是因为女性在怀孕期间使用药物避孕之后,身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使机体无法承受而造成流产等情况。服用避孕药后,通常1周后会出现阴道出血,这是正常的表现,出血量和出血时间通常小于月经量,通常不需要特别处理,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避孕药主要由雌激素和孕激素组成,而正常的子宫内膜会对雌激素和孕激素产生反应。当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到子宫内膜。雌激素有助于子宫内膜的增长,这通常被解释为子宫变得更厚。若继续使用避孕药则可导致子宫内膜出现萎缩,变薄等现象。孕激素能够促使子宫内膜在增殖的基础上发生分泌样的变化,这不仅会使其增厚,还会使其变得更加柔软。这就是常说的“内异症”现象,即由于雌激素或/和孕激素缺乏所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症状。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子宫内膜得到了良好的支撑。如果停止服用避孕药,雌激素和孕激素就会失去外源性补充,导致激素水平下降。而增厚且较为松软的子宫内膜在失去支撑后也会脱落,脱落的外部表现是出血,这在临床上被称为撤退性出血。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长期应用雌、孕激素所导致,与其他疾病如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等相似,因此这实际上是正常子宫内膜对外来雌孕激素药物周期性波动的一种响应,出现撤退性出血的状况应当被视为一个积极的趋势。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会经历撤退性出血的情况。当女性处于低激素水平、月经刚刚结束、子宫内膜出现异常或怀孕等状况时,撤退性出血的风险就会降低,此外对于一些药物的使用不当也容易导致避孕失败或者流产。女性在服用避孕药的过程中,应当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进行。使用避孕药后,可能会产生如恶心、呕吐、头晕等轻微的副作用,通常不需要特别的医疗干预,但是不建议女性自行停止用药。如果出现无法忍受的不适症状,应尽快就医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