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科普 > 全科

吃完退烧药不出汗怎么回事

医生头像

马伟 副主任医师全科

三级甲等山东省立医院

退烧药一般指退热药。退热药的类型比较多,包括连花清瘟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小柴胡颗粒、感冒退热颗粒等。吃完退热药不出汗,可能是用药时间短、退热药作用弱、身体脱水、发热比较严重、并发细菌感染等原因所致,需要及时就医检查,对症处理。
1.用药时间短:大部分退热药要在服用后30分钟至1个小时内起效,如果用药时间短,不能散热,一般就不出汗,说明药效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此时要做的就是多休息,耐心等待。
2.退热药作用弱:有些退热药是中成药,比如连花清瘟胶囊、小柴胡颗粒、感冒退热颗粒等,如果体温高于38.5℃,解热作用不强,服用后通常不会出汗。建议遵医嘱选择适合的退热药,避免延误病情。
3.身体脱水:由于发热会导致水分流失,如果身体脱水,不能及时排汗,所以体温不能下降,也不会出汗。在吃完退热药以后,要多饮一些温开水,以加快出汗,达到降温的目的。
4.发热比较严重:部分患者的发热比较严重,可能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毛孔阻塞、汗腺受损,吃退热药不一定会出汗。建议患者间隔6-8小时再遵医嘱吃一次退热药,严重者需要及时就医。
5.并发细菌感染:吃完退热药不能达到出汗的目的,也有可能是因为并发细菌感染,导致体温难以下降,还伴随肌肉酸痛、乏力、咳痰增多等症状。可以遵医嘱口服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颗粒、头孢拉定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都可以抗菌消炎。
此外,患者还可以进行物理降温,比如温水擦浴、冰袋冰敷等,再配合遵医嘱治疗。
展开全部内容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任何医疗行为请遵从医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