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期小便后用纸擦拭有淡血水,可能是多种原因所致,比如排卵期出血、尿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等。需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1.排卵期出血:在排卵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少量脱落,引起出血,导致小便时有血。出血通常量少,持续时间短,无需特殊处理,注意休息和个人卫生即可。
2.尿道炎:尿道受到细菌、支原体等感染,引起炎症,可能导致尿道黏膜充血、水肿,出现血尿,小便后可能有血。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呋辛酯片、三金片等药物治疗。
3.宫颈炎:宫颈发生炎症,宫颈组织充血、脆弱,容易出血。患者可能还伴有白带增多、腰骶部疼痛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药物之类,比如抗宫炎片、保妇康栓、阿奇霉素分散片等。
4.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息肉,息肉表面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小便时阴道可能流血。患者需要进行宫腔镜手术切除,术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预防感染,比如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头孢克洛分散片等。
5.子宫肌瘤:类型较多,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和内膜脱落,导致非经期出血。对于症状明显的子宫肌瘤,可能需要及时做手术治疗,术后可遵医嘱使用益母草颗粒、新生化颗粒、缩宫素注射液等来治疗,从而促进子宫恢复。
日常需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多喝水,多排尿,以冲洗尿道。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治疗期间还需要避免性生活,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如果出血持续不止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